一种工业废水调节池搅拌系统的制作方法
时间: 2024-12-17 20:48:03 | 作者: 新闻中心
污水处理系统要在较为稳定的工艺条件下才能发挥良好的处理效果。而绝大部分的工业废水通常具有污染物成分复杂、水质水量不稳定的特点,特别是对于一般企业配套的小型污水处理系统,由于车间的生产情况不稳定,连续性差,其排水水质水量波动变化大的特点尤为突出,瞬时排出的污水浓度或温度高到超过污水处理系统解决能力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整个生化处理系统崩溃。
因此污水在进入处理系统之前有必要先经过调节池进行均质均量的预处理,使车间产生的污水水质、水量、ph值等混合到能满足污水处理系统的进水要求以充分的发挥后续系统的高效处理能力。
为保证不同时段储存在调节池内的废水得到充分混合,同时也是为避免废水中悬浮物的沉积使调节池容不断缩小,常常要对调节池内污水进行搅拌和混合。现存技术中一般是通过在调节池内设置搅拌装置对污水进行搅拌混合,例如,在中国专利文献上公开的“一种调节池”,其公告号cn208345776u,包括池体,池体上方设置有安装板,安装板上设置有搅拌机构,安装板上设置有传动组件,搅拌机构与传动组件传动连接,搅拌机构包括第一搅拌机构和第二搅拌机构,第一搅拌机构包括第一转轴和第一搅拌头;第二搅拌机构包括第二转轴和第二搅拌头,安装板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搅拌机构工作的驱动源。
但当调节池的体积和处理量较大时,现存技术中的搅拌装置难以使池内各处的废水都混合均匀,搅拌效果难以达到处理要求,废水的均质效果不理想;且绝大部分调节池属于有限、密闭空间,现存技术中的搅拌装置,如果出现故障或损坏,维修、更换较为困难。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调节池内的搅拌装置难以使池内各处的废水都混合均匀,搅拌效果难以达到处理要求,废水的均质效果不理想;且绝大部分调节池属于有限、密闭空间,现有技术中的搅拌装置一旦发生故障或损坏,维修、更换较为困难的问题,提供一种工业废水调节池搅拌系统,在调节池内设置由折流隔板和曝气装置组成的搅拌系统,能够保证池内各处的废水充分混合和均匀搅拌,防止出现厌氧情况,并且降低了故障产生几率和维修难度,便于大规模应用。
一种工业废水调节池搅拌系统,包括调节池,调节池内设有若干折流隔板和曝气搅拌系统,折流隔板的一端与调节池的侧壁相连接,折流隔板的另一端与调节池相对一侧的侧壁之间形成水流通道,相邻的水流通道位于调节池的两侧,折流隔板将调节池划分为若干水流单元,曝气搅拌系统包括风机、与风机连接的主风管、与主风管连接并通入各水流单元内的若干支风管、设置在各流水单元内与支风管连接的穿孔曝气管,穿孔曝气管上设有曝气孔。
本实用新型在调节池内设置折流隔板和曝气搅拌系统,折流隔板使原本面积较大的调节池分成若干个面积恰当的水流单元(通常均匀布置),相邻两个水流单元之间留出水流通道,折流隔板和水流通道交错布置,迫使废水依规定路程折流多次,呈现“s”型流态,加长在池内的流程,防止出现短流,实现水量的均匀化;并且多次折流可以增长曝气搅拌系统的搅拌时间,保证水质的均匀。
曝气搅拌系统中空气经由风机进入主风管,然后经各支风管鼓入各水流单元,最终通过与各水流单元内的支风管连接的穿孔曝气管上的曝气孔鼓出形成气泡,气泡经过池底和池壁的反射上升与流动,最后在液面处破裂。在气泡的上升作用下池内的废水形成紊流,以此来实现对池内废水的混合和搅拌,防止悬浮物沉积,使废水均质化。同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氧气会向废水中转移,防止调节池内出现厌氧情况,使废水中的还原性物质被氧化,吹脱去除挥发性物质,通过预曝气改善废水的可生化性,减轻曝气池负荷。
各水流单元内均设有穿孔曝气管,保证废水在各水流单元内均能受到有效的混合和搅拌,提高均质效果;采用主风管、支风管和穿孔曝气管结合的曝气搅拌系统,各水流单元内的穿孔曝气管能够准确的通过调节池的形状进行布置,布置方式灵活,不受具体调节池形状的限制。并且穿孔曝气管不易出现故障,几乎无须维修;即使发生了堵塞等故障,产生故障的部位也容易排查,维修时只需更换相应的产生故障的穿孔曝气管即可,降低了故障率和维修难度。
因此,本实用新型采用折流隔板与曝气搅拌相结合的调节池搅拌方式,不仅能有效实现调节池均质和均量的功能,防止悬浮物沉积,其曝气搅拌还可防止调节池出现厌氧情况,使废水中的还原性物质被氧化,减轻后续曝气池的负荷;穿孔曝气管能根据池型自由组合布置,这种搅拌方式能通用于绝大多数的调节池系统;并且曝气搅拌系统不易产生故障,即使产生故障也容易排除和维修,有利于大规模应用。
作为优选,支风管分别通入各水流单元的中部,所述穿孔曝气管对称设置在支风管两侧,穿孔曝气管沿支风管内的气流方向均匀分布。在位于水流单元中部的支风管左右两侧对称、均匀地布置穿孔曝气管,使穿孔曝气管可以在各水流单元内均匀产生气泡,从而使废水流经调节池内各个部位时都能得到充分的搅拌,有效实现废水的均质化。
作为优选,穿孔曝气管的截面呈圆形,穿孔曝气管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排沿气流方向均匀分布的曝气孔,所述曝气孔和穿孔曝气管底部与穿孔曝气管圆心连线°。在穿孔曝气管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曝气孔,可以使水流单元内各位置均受到有效的曝气搅拌;曝气孔按本实用新型中的角度开设,能够保证池底的废水能被曝气孔中鼓出的气泡有效搅拌,防止悬浮物沉积,实现废水的充分均匀混合。
作为优选,沿穿孔曝气管内的气流方向,相邻曝气孔间的间距为200~400mm。采用合适的距离布置曝气孔,可以使每个水流单元内的废水得到一定效果搅拌,保证废水均质效果。
作为优选,穿孔曝气管与支风管通过连接头可拆卸连接。将穿孔曝气管和支风管用连接头可拆卸连接,方便穿孔曝气管发生堵塞或故障时的拆卸和更换。
作为优选,穿孔曝气管一端与支风管连接,另一端通过固定支架固定在池底,穿孔曝气管和固定支架通过连接头可拆卸连接。将穿孔曝气管通过固定支架固定在池底,避免穿孔曝气管在水流作用下发生松动或摆动,影响曝气搅拌的效果;穿孔曝气管和固定支架通过连接头可拆卸连接,方便安装和更换。
作为优选,主风管上设有减压阀。在主风管上设置减压阀,能够准确的通过池内废水情况调整曝气强度(一般取值1.5~3m3/m2·h),调节池所需曝气量为调节池面积与曝气强度的乘积,风机的风压根据调节池的池深确定,实现对不同进水情况的废水都能进行相对有效均质。
作为优选,支风管上设有开关阀门。在各支风管上设置开关阀门,可以分别控制各水流单元内的曝气情况;当一个水流单元内出现故障时,可以单独对其进行维修。
(1)在调节池内设置折流隔板,使原本面积较大的调节池分成若干个面积恰当的水流单元,迫使废水依规定路程折流多次,呈现“s”型流态,加长在池内的流程,防止出现短流,实现水量的均匀化;并且多次折流可以增长曝气搅拌系统的搅拌时间,保证水质的均匀;
(2)各水流单元内均设有穿孔曝气管,保证废水在各水流单元内均能受到有效的混合和搅拌,提高均质效果;
(3)采用主风管、支风管和穿孔曝气管结合的曝气搅拌系统,各水流单元内的穿孔曝气管能够准确的通过调节池的形状进行布置,布置方式灵活,不受具体调节池形状的限制;
(4)穿孔曝气管不易出现故障,几乎无须维修;即使发生了堵塞等故障,产生故障的部位也容易排查,维修时只需更换相应的产生故障的穿孔曝气管即可,降低了故障率和维修难度。
图中:1调节池、2折流隔板、3水流通道、4风机、5主风管、6支风管、7穿孔曝气管、701曝气孔、8固定支架、9连接头、10减压阀、11开关阀门、12地下泵房。
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一种工业废水调节池搅拌系统,包括地下钢硂结构调节池1,规格33.5m×19m×4m(含7m×7m×7m地下泵房12),调节池内设有两个折流隔板2和曝气搅拌系统,折流隔板的一端与调节池的侧壁相连接,折流隔板的另一端与调节池相对一侧的侧壁之间形成水流通道3,两个水流通道分别位于调节池的左右两侧,两个折流隔板将调节池划分为三个水流单元。
曝气搅拌系统包括风机4、与风机连接的主风管5、与主风管连接并通入各水流单元内的三根支风管6、设置在各流水单元内与支风管连接的穿孔曝气管7。主风管选择dn150碳钢管,支风管水上部分选择dn100碳钢管,水下部分选择dn100upvc管,穿孔曝气管选择dn40upvc管。支风管分别通入各水流单元的中部,每根支风管上沿支风管内的气流方向每间隔2m上下对称布置穿孔曝气管,19m宽的水池共布置18根穿孔曝气管(地下泵房部分不设置穿孔曝气管)。穿孔曝气管一端与支风管连接,另一端通过固定支架8固定在池底,穿孔曝气管与支风管和固定支架均通过连接头9可拆卸连接。
如图2所示,穿孔曝气管的截面呈圆形,穿孔曝气管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排沿穿孔曝气管内的气流方向均匀分布的曝气孔701,曝气孔为直径4mm的圆孔,相邻曝气孔间的间距为300mm,曝气孔和穿孔曝气管底部与穿孔曝气管圆心连线所示,主风管上设有减压阀10,三根支风管上分别设有开关阀门11。
采用上述调节池搅拌系统对工业废水进行调节,处理量为4000吨/天,设计进水cod≤2500mg/l。
整个调节池被折流隔板分成三个水流单元,设置从主风管上分出3根支风管,支风管水上部分选择dn100碳钢管,水下部分选择dn100upvc管。
为保证均匀曝气,每根支风管上间隔2m上下对称布置穿孔曝气管,19m宽的水池共布置18根dn40upvc穿孔曝气管。
穿孔曝气管上间隔300mm开φ4mm圆孔,单路穿孔曝气管开孔数量n=320。
该调节池自投入运营使用以来实现了长期稳定运行,其折流与曝气搅拌相结合的搅拌形式经实践,效果较其他搅拌形式的调节池更为突出,混合后提升到后续工艺段的废水水质变化不超过10%,且运行的成本较低,使用至今无维修记录。
如您需求助技术专家,请点此查看客服电线.探索新型氧化还原酶结构-功能关系,电催化反应机制 2.酶电催化导向的酶分子改造 3.纳米材料、生物功能多肽对酶-电极体系的影响4. 生物电化学传感和生物电合成体系的设计与应用。
1.高分子材料的共混与复合 2.涉及材料功能化及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高分子热稳定剂的研发
高分子生物材料与生物传感器,包括抗菌/抗污高分子材料、生物基高分子材料、超分子水凝胶、蛋白质材料的合成与自组装、等离子体聚合功能薄膜、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谱(SPR)、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生物传感器等。
1. 晶面可控氧化铝、碳基载体及催化剂等高性能、新结构催化材料研究 2. 乙烯环氧化催化剂的研究与开发 3. 低碳不饱和烯烃的选择性氧化催化剂及工业技术开发
1. 加氢精制 2. 选择加氢 3. 加氢脱氧 4. 介孔及介微孔分子筛合成及催化应用